再如姜、桂既是调味品,又是常用药,桂枝汤是千古经方,而方中五味药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都是食品。《周礼·天官》中说:“以五味、五谷、五药养其病。”五药包括草、木、虫、石、谷。谷被列为五药之一。
药疗食疗遵从五行生克的原则。食有五味。五果之中,枣甘,李酸,栗咸,杏苦,桃辛;五菜之中,葵甘,韭酸,藿咸,薤苦,葱辛。食疗通过摄入五味来补益精气,而补益要根据同气相益的原则,如脾生病,应该吃粳米饭、牛肉、枣、葵等,肝病了不能吃辛味食物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肾病禁甘,肺病禁苦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概括了四气五味、阴阳配合、君臣佐使、七情和合等中药学说,书中记载了药物三百六十五种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,主养命以应天;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,主养性以应人;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,主治病以应地。据说东汉名医张仲景看见侍中王仲宣,预言王仲宣二十年后当落眉,后半年而死,劝他服五石汤,但王仲宣没有服用,二十年后果然落眉而死。五石汤中的药物多为《神农本草》中所列的上品之药。魏晋时,炼丹服石之风大盛,五石散最为流行。寒食方的主要成分为丹砂、雄黄、云母、钟乳,多为主养命的君药。
在中医中,药物被赋予了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特性。四气指温、热、寒、凉的药性,再加上平,实为五性。五味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,加上淡,就是六味。升降浮沉是阴阳的表现。举个例子说,黄连性寒味苦,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效,茯苓性平味甘、淡,有渗湿健脾补中的功效。味属辛甘气属湿热的药物,多为升浮之品;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,多为沉降之品。药物又有归经之说。黄芩、黄连同为清热的寒性药,但归经不同,黄芩善清肺热,黄连善清心热。
(资料图)
服药的目的是治阳以阴,治阴以阳,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补阴阳五气的不足,泻有余的阴阳五气,这是药疗与食疗的共同之处。《素问》中说:“虚则补之,药以祛之,食以随之。”①又说: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。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。”②日常食物可作为药用,也可以用药配食,这也就是所谓的“药膳”。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中有简易食疗方,如桂枝汤、文蛤散、猪肤汤、百合鸡子汤、当归生姜羊肉汤等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医方类著录食养食疗著作十多种。药王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收录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养性服饵方,他认为好的医生应该洞晓病原,知道病因,然后采用食疗,食疗治不好,再用药疗。孙思邈的弟子孟诜著有《食疗本草》,专门讲述食疗。唐宋时,皇帝大臣多热衷于炼丹服石进补,促进了食疗的发展,以药人膳成为一种风气。唐宋之际盛行的食方药膳,多用温燥辛甘升浮之药进行补益,这种补益方法适合嗜欲过度而导致气损阳虚的人。到了金元时期,寒凉、攻下、补阴等类药物也被用于药膳。
早期药疗是以一味药治一种病,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载的药方,大多只用一、二味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的药物可主治一百七十多种疾病,如麻黄平喘、常山抗疟、黄连止痢、海藻疗瘿、苦楝子驱虫、当归调经、阿胶止血、乌头止痛等。东汉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被称为千古方书之祖。张仲景经过几十年的奋斗,收集了大量资料,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,写出了《伤寒杂病论》16卷,提出了“六经论伤寒”的新见解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,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“六经分类”的辨证施治原则,奠定了理、法、方、药的理论基础。
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到宋代分为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,《伤寒论》
记载一百一十三个药方,用药八十九味,《金匮要略》记载了二百零五个药方,用药二百一十四种,每个方剂用药品配伍非常严密精当,如麻杏石甘汤和麻黄汤都用四味药,都用麻黄、甘草、杏仁来止咳平喘,但麻杏石甘汤配伍石膏,麻黄汤配伍桂枝,使两个方子功效、主治截然不同。这两部书中所载的药方,许多至今仍在使用,被后人称为“经方”,后世损益变化而产生的方剂被称为“时方”。
晋代的葛洪编写的《玉函方》和《肘后备急方》记载了很多效验的药方,他在《抱朴子·仙药》中对许多药物的养生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。南朝的陶弘景增补葛洪《备急方》为《补阅肘后百一方》,又著有《本草经集注》,记载了药物七百三十种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的医方类也记载了很多药方、食方。唐初“药王”孙思邈编写《千金方》,记载药方六千多个,中唐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分为一千一百零四门,收药方一万多个。宋代徽宗时敕编医方全书《圣济总录》,记载的药方有两万多个。
到了明朝时候,李时珍受业于父,成为当代名医,他在行医中发现前人编写的本草谬误颇多,经常导致误医误诊,于是开始酝酿重修本草。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,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,于万历戊寅年(1578)完成了《本草纲目》的编写工作。全书约有190万字,52卷,载药1892种,新增药物374种,载方一万多个,附图一千多幅,在我国药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,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(生物学、化学、矿物学、地质学、天文学等等)也做出了贡献,传诸海外,被达尔文称赞为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”中医不单是内科学,外科手术也出现的很早,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佗。他是沛国谯(今安徽亳县)人,东汉时期的名医,在外科、内科、妇科、针灸、寄生虫病和医疗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医术,被称为“神医”。
华佗擅长外科手术,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施行剖腹手术的外科医生。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,他发明了一种能全身麻醉的药物即麻沸散。《三国演义》中就详细地描写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动人故事。刮骨疗毒之后,曹操为造建始殿,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,得罪了梨树之神,当晚做了个噩梦,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,遍求良医,均不见效,便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。
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,病根在脑袋中,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,需要先饮麻沸散,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“风涎”,才可能去掉病根。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,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,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,而华佗所著的《青囊书》也因此失传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