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耕时节,到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洞坪村走走,随处可见的是种类繁多的蔬菜,郁郁葱葱、顶花带刺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村委会主任杨红艳露出满脸笑意:“今年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。”
洞坪村航拍。胡攀学摄
(资料图)
近年来,洞坪村结合自身优势,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,做优坝区,奋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“黔东菜园”。2022年,洞坪村共培育家庭农场20户,带动200余农户就业,家庭农场种植户实现亩产值1.5万元以上,坝区年总产值达638万元,集体经济纯收入6万元。
村里没闲人
早上6点,天刚刚亮,家住洞坪村的陈旭芝早早起床,前往家附近的蔬菜种植基地上班。来到基地后,陈旭芝开始采摘芹菜,不一会,一根根芹菜堆成了“小山丘”,她说:“我每天工作时间不定,活多就多干,活少就少干点,按每小时10块钱算,多劳多得。”
因为工作时间自由,工作地点离家近,陈旭芝几乎一整年都在基地务工。下班后,陈旭芝并没有着急回家,而是拿起锄头等农具,转身去往自家地里,拾掇拾掇瓜果。
陈旭芝在采芹菜。
每天忙忙碌碌,但陈旭芝心里却有一本明白账。她说,一年的务工收入有万把块钱,自家的小菜地也够一家人吃一整年,还有流转土地的收入,生活怡然自得。
在洞坪村,像陈旭芝一样的务工村民有很多。杨红艳告诉记者:“因为种菜,村里没有闲人,每年可带动全村265户1106人增收致富,带动群众务工200人以上,而且用工人数还在逐年增加。”
村里建大棚
青山绿水间,红墙绿瓦、高低错落的民房聚拢在村子中央,河畔是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,蔬菜、瓜果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棚内的每一个角落,长势喜人,描绘了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李复军正忙着给黄瓜“牵线搭桥”。
大棚里,种植大户李复军正忙着给黄瓜“牵线搭桥”,防止黄瓜因“身材肥胖”压断牵引线,确保黄瓜顺利上市。自2022年起,李复军开始采用大棚种植蔬菜,他说:“用大棚种植蔬菜可以调节湿度和光照,提升蔬菜的产量和质量,且种植蔬菜的品种多样,能够提升经济效益。”
采用大棚种植蔬菜大半年,蔬菜上市供不应求,去除成本后,李复军挣了几万块钱。
目前,洞坪村正在建设1个科技大棚,前期已建好1个科技大棚,均用于培育优良苗种。该村共有300余个大棚,吸引了13个种植大户,种上了芹菜、土豆、白菜、西瓜等10余种瓜果蔬菜。
菜往哪里销
洞坪村地处新店镇西北部,当地有蔬菜种植的传统,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。但在过去,农户多是粗放经营,加上农资、技术不统一,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,蔬菜品质参差不齐,年轻人嫌起早贪黑卖菜也卖不出好价钱,纷纷外出务工。
村民李登粉在管护三月瓜。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洞坪村主动邀请县、镇两级农技员指导田间管理技术,提出技术指导意见,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;以“一对多”模式,村干部定点联系14名种养殖大户,定期进行走访,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,增强养殖大户发展信心;采取“村党支部+合作社+特色产业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,搭建养殖大户与散户间对接平台,引领农户“抱团”发展,让农业发展形成强大向心力。
得益于村里的好举措,洞坪村被授予“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地”称号,村民们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。“我们现在出门卖菜,别人一听是洞坪的菜,都特别喜欢,顾客每次都会多买一些,还直夸我们的菜新鲜、好吃。”村民李登粉说。
蔬菜种植大户夏文和说:“我们种的白菜、萝卜等蔬菜,经常是批发商直接来基地整车拉走。”
据悉,该村的蔬菜采取订单式销售方式,销往怀化、岑巩、玉屏城区等地,实现产销对接。
除了发展蔬菜,洞坪村还采取“固定分红”的联结方式,发展蛋鸡养殖,目前蛋鸡存栏4.6万羽,年产值达900万元,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,做活闲置资源资产;此外,该村还改造建设6000头生猪在栏规模的温氏红花冲生猪养殖,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。
如今,洞坪村以龙江河畔山水田园风光为依托,围绕山、河、林、田以及适宜的自然气候,做新乡村农旅产业。未来,该村还将进一步完善果蔬产业体系,科学合理规划坝区种植布局,种植多种四季分明、色彩相宜的农作物,结合休闲观光、农创文旅、农耕体验、康养基地等新产业新业态,打造现代化特色生态农业综合体。
作者|徐雪 杨文英 陆正
一审:武淑
二审:汤成伟
三审:李蓓
标签: